解除心理束缚重获心灵自由

你希望成为哪种老人

 

 

        一直很喜欢欧美老人的模样,尽管白发苍苍、满脸皱纹,依然清爽、阳光,历尽沧桑、风华逝去依然保有尊严,谈吐从容、温和,早年的生活经验为他们抹上了红酒般的优雅。相比之下,国内的老人除少量知识分子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大多成为了另一面的代名词,很少打扮自己,灰白的头发毫无生气的贴在额头,非常过时的着装,岁月似乎没有在他们身上留下多少智慧,无休止的埋怨和不理解,与社会的脱节让他们成为最悲哀的人。
无疑,每个人都喜欢面对前一种老人,害怕面对后一种老人
        两种老年状态的差异源于他们各自经济因素和精神因素。
        经济因素,和国外丰厚的老年保障机制相比,国内的养老保障机制不足以满足老年人的经济需求,年迈之人大多体弱多病,这使得他们必须依赖晚辈,对个人生活质量要求自然也就降到了最低。
        精神因素则是我们的养育方式,与国外相比,对十八岁(甚至更多年)以下子女无微不至的照顾意味着父母毫无保留的付出,而这十八年恰恰是一个中青年的事业、心智发展的最高峰,父母自己的爱好、兴趣、对生活的想法自然也被无休止的压制,十八年是个漫长的时间,即便子女成年,父母也很难再有精力和机会重拾自己的梦想和生活,更何况我们对子女的照顾远远超过十八年,也许长到第二个十八年。
        一个人不为自己想,不为自己活,对社会的了解、需求、动力完全起源于孩子的需求,孩子是他们的发动机,这种动力发动模式在漫长的岁月里被固定下来,当需求结束时,他们早已忘了其它的发动模式,早已没了当年的想法和梦想,早已没有了了解社会的动力。换句话说,从为人父母起,他们与社会的接触由直接变为间接的,孩子成为绝对连通件,当孩子长大离开家,连通件取消后,老人们已无法适合与社会直接连通,失去动力的他们不愿主动研发新的连通模式,从此封闭。
        我想说的是,作为年轻父母,父辈的经历决定了他们的现在,我们无法改变,我们只能尽力改善他们的状态和环境。但我们应该意识到这个问题,意识到如果今天我们没有学会主动接触社会、保有自己的生活与想法,不保持自主连通模式的通畅而将孩子作为唯一的连通件,那么到年迈时我们也将面临不知如何接触社会、找不到自己、完全成为附属品的悲哀。
        一种模式导向一种结果,如果你不想要这种结果,那就换一种模式。
        文章来源:上海乐天心理咨询中心     作者:luotuo

上一篇文章:防止情绪低落的生活习惯 下一篇文章:高考时期的情绪管理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已经有 ( 0 ) 位网友发表了评论。  

心理医生.心理专家

普通心理咨询师:肖虹

肖虹,女,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从事精神动力取向的个别心理治疗工作。师从国内顶级精神分析师,并定期接受督导。熟悉认...

普通心理咨询师:杨堂英

 杨堂英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师从意象对话创始人朱建军教授,系统学习意象对话技术...

普通心理咨询师:孙晓平

个人介绍:孙晓平,毕业于山东大学,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动力学取向。持续接受精神分析系统培训,长期接受心理...

普通心理咨询师:刘杨

刘扬,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毕业,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系统地参加了叙事、家庭系统排列、催眠等咨询技术的培训。咨询...

心理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