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除心理束缚重获心灵自由

让你受伤的不是爱,而是欲!

 

        心理学家弗艾瑞克·弗洛姆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爱分为两种,一种是幼稚的,一种的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当我们渴望一种不必付出任何努力,也能得到完整的接纳的爱,我们渴望的其实是一种母爱。
         母爱,就像是一种祝福,我们不需要付出任何努力也能得到它。但无条件的母爱也是缺陷的:不需要任何努力也能得到,意味着当你没有它的时候,即使你付出再多努力,也根本无法赢得,因为努力对它不起作用。这就很像是一种爱情论调  “爱是不需要理由的。爱是喜欢一个人的优点,更喜欢Ta的所有缺点”,但重点是,这种爱有则罢了,渴望而不得时,就意味着“不爱,也是不需要理由的”,因此即使努力,也无法去得到,当你用尽任何办法都无法这种爱的时候,你会感到绝望,受挫折。
        但经验告诉我们,当我们努力地去争取爱,也有可能得到爱。当我们期待通过努力来得到爱时,我们渴望的其实是一种父爱。
相比母爱的无条件,父爱是有条件的。父爱的本质是:顺从是最大的道德,会得到父爱作为奖赏,而不顺从是最大的罪孽,不顺从者将会受到失去父爱的惩罚。虽然,为了父爱而不得不提心吊胆地保持努力,会让人有点沮丧,但是却明确知道怎样可以得到爱,这比做什么都无法得到母爱的无助感要好得多!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常常会幼稚地渴望别人无条件地包容自己,即使自己从头错到脚,也不会被驱逐出关系,但是,他们并不是我们的母亲。人与人之间的爱,大多数是有条件的,感受到别人的善意,得到别人的好处,或者相信别人不会亏待自己,才会愿意付出爱。这更像是父爱。大多数人都很清楚这一点,但是,在爱情关系中,却故意忘记这一点,几乎人人都渴望在恋人身上得到母亲一般的接纳和谅解,却懒得问自己付出了什么,理由也很理直气壮:
“爱是不需要理由的嘛!需要理由的爱,还是爱吗?”
          没错,当我们感到不需要理由也能爱一个人时,我们会像母亲一样接纳Ta的全部,但是,当对方并不能接纳我们的全部时,作为我们,竟然还向Ta讨要母亲一般的爱,这不是很可笑吗?
          你可以说,这证明对方不够爱你,只要争取让Ta再爱你一点就可以了,问题是,能够争取到的都是父爱,母爱即使争取也不可能得到,你还会觉得你这样的想法有意义吗?
          所以,当你感到自己爱一个人,希望被Ta完全接纳,于是你撒娇耍赖,哭闹上吊,撒泼喝醋,你觉得一切办法都用尽了,还是不管用的时候,就该考虑放弃了。事实上,即使是爱情,多数的爱,也是有条件的,当我们因得不到完美的爱情而痛苦时,我们其实不是为因为爱而受伤,而是因为我们要的太多了。你低下头看看自己,自己的爱,又何尝是无条件的——你爱Ta,但是假如得不到Ta的爱,你就攻击Ta——完全接纳的爱,你自己都做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对方?
         恋爱的双方应该是公平的,向对方索取无条件的爱,自己却给对方有条件的爱,这就不公平了。当两个人都这样做时,两边都只能得到有条件的爱,两边都得不到无条件的爱,这倒公平了——可是这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因为我们还是渴望在爱情中得到无条件的爱。母爱是完全的祝福,没有惩罚,所以我们喜欢母爱带来的安心的感觉。假如世界上的所有关系都是讲条件的,整天都要提心吊胆,生怕自己得罪了谁,那日子过得还有啥滋味呢?
        所以,我们应该向对方索取无条件的爱,自己也给对方无条件的爱?这也不对。别忘了,母爱是即使拼命索取也无法得到的。因此,刻意索取也无用,只能等对方自然生成,自然流露了。
那假如对方就是无法生成,也只能干等着吗?好在,事情并没有这么绝望,因为你还可以用你无条件的爱感化Ta——别笑,这话说出来是有点玄,但是你听说过期待效应吗?当你相信一个人,满满地期望交给Ta的时候,Ta如果感到自己不能辜负你的期望,Ta就会按照你期望的方向发展。当然,不排除有那种主观上故意剥削他人情感的唯利主义者,这种人对别人的期望一概免疫,因为Ta信奉的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在他们眼里,感恩的观念毫无价值,只有利益才有价值。
        人心隔肚皮,在你担忧对方不爱你的时候,很容易认为对方就是这样的唯利主义者,但其实,事情真没有这么绝对,说不定,你这个爱哭爱闹爱撒娇的讨爱者,在对方眼里一样是个只知道索取的唯利主义者。所以,是否要相信对方,还是取决于你。
       相信,就去感化Ta,不信,就离开Ta。就这么简单。
       只是请记得,不要在索取的过程中,恶劣地对待对方,这不是爱。不是爱的“爱”,换不来爱,反倒可能换来更多的“非爱”,得到的不是爱,你便更加恶劣地索取……如此恶性循环,到头来只会让你更加受伤罢了。
       奥修说:“爱,从来不会伤害任何人。”在爱里,没有惧怕。
 

      转自:心灵咖啡网

上一篇文章:心理平衡法——自由 下一篇文章:就算稀巴烂,那有怎么样,你也要承受的,你也能过得去的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已经有 ( 0 ) 位网友发表了评论。  

心理医生.心理专家

专家心理咨询师:姜艳萍

姜艳萍,华东师范大学中文毕业,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多次参加认知、叙事、催眠专业培训,系统学...

普通心理咨询师:欧阳群

欧阳群,华东师大教育学毕业,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参加中科院和德瑞姆心理咨询师培训。具有近30年12年教育段的教学...

专家心理咨询师:李瑛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心理咨询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曾任平安心理咨询顾问。在国内外大学以及中学都有咨询经历。主张每...

普通心理咨询师:刘杨

刘扬,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毕业,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系统地参加了叙事、家庭系统排列、催眠等咨询技术的培训。咨询...

心理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