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除心理束缚重获心灵自由

控制子女的父母——论张靓颖妈妈的公开信事件

 

作者:乐天de看看

最近微博上热炒张靓颖妈妈的公开信事件,一波三折,喧嚣尘上。先是张靓颖母亲爆料女儿被小三,冯轲欺骗张靓颖财产等等。随后张靓颖、冯轲发微博理智回应。最后居然出现了三人一家和睦的合影。吃瓜群众们看得真是“群情激奋”,“口沫横飞”。但是心理咨询师又会有不一样的看法了,我们在其中看到的是一对关系不和的母女和一个想要控制孩子的妈妈。

有自信心的父母是不需要对已成年的子女进行控制的。过度控制的父母的所作所为,则是出于对自身生活的强烈失意以及对遭到遗弃的深深恐惧。孩子的独立,对他们来讲就像自己失去了一条腿。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种父母越来越感到必须在背后拉紧绳套,保持孩子对自己的依赖性。(只要中毒的父母能让儿子或女儿依然觉得自己是个孩子,他们就能维持这种控制。)

注意过度控制的定义。如果一位母亲约束一个刚刚学步的孩子,不让他逛到大街上去,我们不能管她叫过度地控制孩子的人,而是说她谨慎。她这是被孩子需要保护和引导所驱使,对孩子进行切合实际的控制。如果这位母亲在成年后当孩子完全可以独自过马路时,还这样约束他,那么合理的控制便成了过度控制了。

对自己会成为没人需要的人的担心促使许多过度控制子女的父母想使孩子身上的无助感永远存在下去。这些父母有一种不健康的恐惧心理叫做“空巢综合症”,这是子女最后离家而去时所有父母不可避免地要经历的失落感。所以过度控制子女的父母在很大程度上把自己同一种家长的角色绑在一起,因此孩子独立后他们便觉得自己被出卖和遗弃了。使过度控制子女的父母具有阴险性的一点就是他们对孩子的统治是以伪装关心的形式出现的。像“这是为了你好”啦,“我这样做是为你”啦,“只是因为我太爱你”啦,这一类的话其实都出于一种用意,就是:“我这样做是因为太怕失去你了, 所以情愿让你过不好。”

控制型父母往往采用两种方式,直接控制或巧妙操纵。

直接控制没有什么花样可言。控制是公开的,可以让你感到的、赤裸裸的“照我的话去做,否则我再不理你了。”“照我的话去做,不然我就再也不给你钱了。”“如果你不照我的话做,你就不算家里的人了。”“如果你违背我的意愿,我就会犯心脏病。”这里面没有什么遮遮掩掩的话。通常,直接控制包含着恫吓,并且常常是具有侮辱性的。你的情感和需求必须屈从于父母的情感和需求。你像是被人拖进了一个最后通牒的无底深渊。你的意见毫无价值,你的需求和愿望无关紧要。双方之间存在着惊人的权利失衡。

多数过度控制子女的父母不把孩子的幸福看成对自己教子有方的肯定,反而感到是一种威胁。孩子结婚对过度控制子女的父母来讲极具威胁性。他们把新来的配偶视为争夺孩子的忠诚方面的竞争对手。这引起了父母和配偶间的一场场恶战,而成年的子女则夹在双方的交火中间,将自己的忠诚一分为二,献给双方。有些父母则会对这种新的婚姻关系采取责备、挖苦和预言其失败的方式进行攻击。有的则拒绝接受新来的配偶,甚至无视配偶的存在。还有的则直接迫害新来的配偶。这些策略制造的动乱破坏了婚姻关系,这种情况并不少见。许多中毒的父母对待孩子时,似乎认为他们既无助又无能,以此达到控制孩子的目的,即使这与现实严重脱节。

还有另一种有效的控制方式,尽管同直接的控制相比要更加微妙和隐晦一些,但却与其一样具有伤害性:那就是巧妙的操纵。操纵者用不着开口索要就会得到想得到的东西,而无须冒公开表达愿望遭到拒绝的风险。我们大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巧妙地操纵别人。我们当中很少人会信心十足地总是直截了当地索要世上自己想要的一切,所以便学会了间接地索要。我们不直接向妻子或丈夫要一杯果酒,而是问有没有一瓶打开的。配偶、朋友以及亲戚都互相巧妙地操纵对方。推销员就是靠巧妙地操纵别人谋生。这种做法并没有什么固有的邪恶性可言,事实上这是正常人际交往的一种模式。但是,如果这种操纵变成了一种持久性控制他人的工具,便会极具伤害性,尤其是在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当中。因为巧妙操纵孩子的父母很善于掩盖自己的真正动机,从而让孩子终日生活在一个迷惘的世界中。他们只知道自己受人摆布,但就是不知道别人是怎么摆布自己的。

巧妙操纵者中最为常见的类型之一就是“帮忙者”。帮忙者不是对自己的子女撒手不管,而是创造使自己在成年子女的生活中“有用处”的局面。这种操纵经常裹着善意的外衣,但实为多此一举的乱帮忙。巧妙操纵孩子的家长通常在假日大显身手,他们散布负罪感就像散布圣诞节的喜庆气氛一样。假日往往加剧家庭中已有的冲突。许多人非但不企盼假日的欢乐,反而发现自己害怕假日常常带来的家庭紧张关系的升级。巧妙的操纵以温和的方式把人逼进死角:反对吧,就会伤及“只不过出于好心的人”。对多数人来讲,屈服似乎更容易一些。

许多过度控制的父母将一个孩子同另一个孩子作比较,显出他们欲整治的孩子的不足,让他感到是自己做得不够,因而得不到父母的关爱。这促使孩子尽力满足父母的要求,以重新获得他们的好感。采用这种分而治之的策略常常是为了对付那些独立性有些过强,威胁到家庭制度的稳定的子女们。在这些父母有意无意地摆布下,一种原本十分正常的竞争变为危及到兄弟姊妹之间关系健康发展的一场残酷竞争。这种竞争的影响是深远的。反面的比较,除了对孩子的自我形象所造成的明显损害之外,还会在子女之间引起怨恨和妒忌,并使他们一生的关系都带上这样的阴影。

在张靓颖妈妈的公开信事件中,通过张靓颖的回复可以看到其实她对妈妈的性格很清楚,也很有主见。

“她不懂舆论的伤害,也不懂做事的后果。”
“我不是傻瓜,我有我想要的方向。”

然而,很多控制型父母的成年子女,对于自己的身份常常有一种模糊不清的认识。他们很难把自己视为脱离父母的独立的人。他们不能区分什么是父母的需求,什么是自己的需求。他们感到自己是无助的。

没有被鼓励去做、去尝试、去探索、去掌握、去冒失败风险的孩子是会感到无助和无能的。在焦虑不安、担惊受怕的父母的过度控制下,这些孩子常常自己也变得焦虑不安、担惊受怕,这使他们很难 成熟起来。当他们进入青少年和成年时代以后,许多人还是一点儿也不能脱离一直没有中断过的被父母引导和控制的需求。因此他们的父母便继续对他们的生活进行干涉和操纵,并且经常统治着他们的生活。在父母和妻子的拔河比赛间生存的丈夫,拥有高压父亲的成年女儿,成就显著但依然得不到父亲认可的总裁,无法拒绝母亲帮助的职业运动员,因旅游缺席节日聚餐而被家人埋怨的小儿子,无法和女性接近的富有英俊单身汉……他们都是穿着成人外衣的无助的孩子。

许多人认为,一旦控制自己的父母过世了,自己就自由了。但是,心理上的脐带不但能跨洲穿行,而且还能伸出坟墓。许多成人在父母去世以后,很长时间内对他们的要求和负面的信息依然忠贞不渝。“他们是不在人世了,亲爱的,但他们还活在你的头脑里。”

所有的父母对子女的控制在子女能够把握自己的生活时便应该结束了。在正常的家庭里,这种过渡在青少年时代便开始了。但在中毒的家庭里,这种健康的关系剥离却要被搁置多年或者永远被搁置下去。只有当你做出能让自己把握自身生活的改变时,这种剥离才可能实现。
当然,看此文的时候请不要过于对号入座,每个人的问题不可能全是父母带来的。我们已经成年,做出改变,把握自身生活,实现剥离,本来就是每个成年人自己的责任。

文中多处内容摘录自《中毒的父母》,苏珊·福沃德著 

关健词:
上一篇文章:吴少里-上海乐天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医生、专家简历 下一篇文章:黄昏的急雨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已经有 ( 0 ) 位网友发表了评论。  

擅长家庭关系的心理咨询师

普通心理咨询师:肖虹

肖虹,女,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从事精神动力取向的个别心理治疗工作。师从国内顶级精神分析师,并定期接受督导。熟悉认...

普通心理咨询师:欧阳群

欧阳群,华东师大教育学毕业,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参加中科院和德瑞姆心理咨询师培训。具有近30年12年教育段的教学...

普通咨询师:沈光磊

 沈光磊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华全国员工帮助计划发展研究中心CNEAP认证培训师NPO组织活动策划师&n...

专家心理咨询师:刘曦琨

刘曦琨(原名:柳泽旭子)1966年出生于上海,现任上海乐天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咨询师,日本大学心理学专业毕业,资深媒...

心理常识